热腾网

 找回密码
 加入热腾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腾网 首页 行业关系 阿里巴巴 查看内容

Q3财报淡化GMV:无界零售之下的京东格局

2017-11-16 13:32| 发布者: 热腾网| 查看: 3030| 评论: 0

摘要: 原标题:Q3财报淡化GMV:无界零售之下的京东格局 王如晨/文 2017年,注定是京东的转换之年。 京东曾有过多年连损纪录。从财务面嘲笑它跟刘强东,似乎成了“政治正确”。“京东亏损”一度成为一 ...

原标题:Q3财报淡化GMV:无界零售之下的京东格局

王如晨/文

2017年,注定是京东的转换之年。

京东曾有过多年连损纪录。从财务面嘲笑它跟刘强东,似乎成了“政治正确”。“京东亏损”一度成为一个大IP、一个话题渊薮,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这种批评策略,最终演变为一种惯性与思维定式。以致于京东即便多季赢利,仍然还是收不住的样子。

譬如刚公布的京东2017年Q3季报:净收入83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39.2%。毛利130亿,同比增50.3%。归属普通股股东净利10亿。2016年同期净亏5亿。Non-GAAP准则下,归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为22.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359%,每股净收益1.52元,2016年同期0.33元。

增长还是很明显。尤其净利描述,应该是一个实质性的赢利季。

不过批评策略仍在发酵。它主要集中在一个焦点上,即京东GMV的淡化与增幅。说是Q3首度未明确列出单季GMV,只统称说前三季总额为9000亿,且未透露增速,而Q2不但详细披露了数据、构成,还有品类数据,比如自营1366亿,第三方业务982亿;关键品类如家电1152亿,一般商品1196亿……然后结合京东往季增速,Q3看上去已到历史新低32%。财报努力强调Non-GAAP准则下的净利,似乎在掩盖整体增速下滑的事实。

分析下来,增速确实有下滑。不过,退后一步说,即便按批评者说的30%以上的增速,以京东今日的基数与体量,这个数据其实仍然不低。如果结合自由现金流来说,这家公司的效能仍然很高。

夸克点评认为,应该结合京东财报背后的开放进程看,才能真正体会到这家公司为何淡化GMV指标,以及背后诸多变化的真实逻辑。如此,才能真正判断出它到底是健康还是孱弱。我们这里先给出一些总结。2017年Q3季报反映出,京东正处于一个相当复杂的发展周期。

一、这周期,在一种全新的开放进程中,它不但重新定义了未来愿景,提出了“无界零售”(核心理念为“零售即服务”),业务版图与商业模式上开始呈现结构化魅力,而且,平台开始持续释放多维成长动能。

GMV的淡化,标志着京东正从过去更多体现为数量的高速增长向着有技术、有质量的稳健增长过渡,未来几季,它的商业模式、投资价值、成长性将获得更多认知。

二、这个周期,变革成效,不但体现为战略、技术、业务版图、生态体系构建等层面,更是在持续重塑着京东的组织架构与企业文化。2017年的京东,已处于一场关键变化的前夜。上半年,我曾预言京东未来一年的组织架构可能会发生关键的调整,波及它的文化层面,此刻依然坚持这一观点。

三、这个周期,京东面临的挑战比过去多年都更为复杂。既有来自竞品的持续的击,也有来自外部政经、产经变迁传导的挑战。不过,夸克点评认为,外部压力固然复杂,京东此刻最大的对手,仍是它自身,要看到,开放战略带来了许多成长的烦恼,波及技术、业务、组织管理、文化等诸多方面,其中的机遇与压力、欢欣与痛楚,我想,刘强东等人应该很清楚。

真正决定未来走向的博弈,将视京东如何度过这个枢纽转换的周期。

这里就结合京东Q3季报信号,看看如何印证上面的判断,也是我们的辨析。

一、关于GMV方面。

淡化GMV指标背后,有京东业务版图与营收来源的结构转换,它涉及到未来愿景与新的商业模式的确立,单一的GMV已经无法反映京东的成长与投资价值。

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其实是个比较粗放的流水概念。它通常包括销售额、取消的订单金额、拒收订单金额、退货订单金额。这跟我们以前的GDP类似。你建了一栋房子,再将它拆了,所有涉及到的开支,都要纳入其中。它忽视了时间因素与商品或服务使用价值的真实转移。

早期的京东,虽然跟阿里平台模式不一样,但它们很长时间看都更多自称“电商”概念。它们都曾长期使用这个指标渲染成长性。事实上,这也是过去20多年中国互联网企业群的估值参照之一。你想想那些烧钱换流量的模式。无论是千团大战,还是后来的移动出行。当然除了流水,有的更多体现为用户规模。

但是,不论如今的京东,还是阿里,它们的平台早就不是纯粹的“电商”概念了。它们最新的愿景定位,都着眼于基础设施提供商。京东提出的“无界零售”,核心理念是“零售即服务”。刘强东明确说过,京东将逐步从“零售平台”转型为“零售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并从一体化走向一体化的开放。而马云提出的“五新”,着眼于长期的竞争,本质上也都是基础设施。

财报里,京东物流、供应链及广告收入,虽然整体占比不是非常高,但增幅可观,未来几年的规模化效应可以预期。我们也判断,京东其他单元比如云服务未来也会成为增长点。但这些收入,根本不是过去通常说的GMV范畴。这个指标已很难反映京东完整的业务版图与商业模式变化了。

其实,阿里2015年就已淡化单季GMV,只在年报里披露全年数据。当初的目的同样如此。阿里的收入来源更多元,它变现的最大渠道是基于流量数据的精准广告服务,此外技术、物流、金融以及生态投资收益也越来越大。如果过度依赖GMV,外界很难看到它真实的竞争力。

事实上,许多经过重新定位的电商与O2O平台,都已经淡化GMV。当初阿里淡化它的时候引来无数赞扬,京东今日淡化GMV却引发嘲讽。

看到有人纠结两种GMV口径。其实,我们观察到,2015年Q4以来,京东一直采用公布两种口径:一种是对自己相对严谨的口径;另一种则是参照了行业指标的口径,它更方便投资者横向对比观察。对于一般行业人士来说,

GMV的行业口径更便利。

说到GMV增幅下滑。首先我们并不觉得30%以上的增幅多么弱。很多人只是表面比较京东与阿里天猫。其实它们之间并不完全相同。

天猫增幅强劲,如此体量确实相当强悍,这反映了阿里的综合竞争力。但是,也要看到,天猫也在持续受益于淘宝更加淡化GMV的用心。有那么一段,淘宝的流量大幅朝天猫倾斜。这体现了消费升级、平台品质提升。但若你去综合考察淘宝的GMV增长,那可能远不如过去了。

而京东的第三方开放平台策略里,缺乏淘系的结构化效应,缺少品牌分层。这个阶段,京东负重远比天猫要得大得多。

二、盈利模式的变化。

京东赢利不是本季开始。不过当初,它的财报转机,部分受益于资产剥离与分拆。但今年春天,夸克曾判断,京东2017年全年将实质性赢利。

我们当时预判,它的收入来源会走向多元,而且,净利将受益于广告、营销层面的收入增长。我们甚至下过断言,未来,京东的业务版图里,应该也会诞生一个类似阿里妈妈的平台。

这里,我们多费些口舌,来看看发生这种的逻辑在哪里。

从京东过去的商业模式说起,大家电零售起家,布局垂直化、一体化,强调自营,加上物流布局,能最大程度保证平台品质与综合体验。但是,变现策略不够丰富。老实说,京东过去的运营更多偏重B端,它精通供应链。但过去它不擅长运营C端用户。

自营之路,很难诞生生动的流量经营模式,催生广告业务。因为,逻辑上,自营与平台效果广告之间,存在一定的左右手互博。是啊,那有点既做教练又做运动员了,很难平衡自营业务与广告主的利益。

再往深里说。京东过去品类弱,数据沉淀不够多维。这一点,它确实不如阿里有优势。阿里交易属性也很强,但更有媒体属性。比如,淘宝就是全球最大社区型电商。本质上,它运营的不是商品,而是用户,流量变现,逻辑非常自然。借助万花筒式的生态,平台营销策略非常灵活。基于流量的效果广告成了最大获利通路。阿里形式上就是一家互联网时代的广告公司。阿里妈妈的诞生、壮大,就与这种特质有关。

天猫崛起之后,顺应消费升级,阿里整个广告营销也主要围绕它做文章。阿里通过整合、投资,进一步强化了媒体属性。如今的文娱版图既是媒体,又是业务。它与阿里电商版图之间的碰撞,多维数据与底层用户共享,在技术驱动下,推动流量经营走向精准的大数据经营,广告收益更为强悍。去年以来,它能提炼出“全域营销”,就与整个版图的数据与用户打通紧密关联。

我这里绝不是说京东缺少“流量”。这个概念其实很粗放。如果只说数据总量,无论C端用户、B端商户、商品、各种撮合与连接里的数据,京东也非常庞大,它也是全球互联网业的大数据公司。但刚才说了,过去的京东,懂商品与商品运营,懂供应链,却不擅长运营用户。

当消费升级、品质消费趋势日益明朗之后,民众不仅购物,还要许多富有个性化的体验,需要更多综合服务,也包括精神与文娱消费。

啰嗦两家这么多,其实是想说,京东平台到了一个变身时刻。其实,过去几年,我们已经看到它发生了许多变化。

最明显就是第三方业务。京东借此走向全品类经营,多重数据沉淀日益深厚,活跃用户数量也在大幅增加(Q3财报有体现),京东的商业模式变得比过往富有想象空间。

尤其是“无界零售”战略提出之后,京东营销策略再度获得驱动力。事实上,两年,它已经呈现出全新的局面。

我们这里不追溯太多细节了。过去一段,夸克分析过京东的营销策略。这里只提一下今年双11“京东好物节”启动仪式上的核心内容。那就是无界零售概念下的“无界营销”。这是京东发展史首度提出的营销方法论,这直接关涉着京东未来盈利模式。

事实上,自2013年“东联计划”推出以来,京东营销创新已非常密集。两年来,京东不断将营销实践变成营销工具、平台。从超级品牌日、开普勒、东联计划、京X计划,它们覆盖日销,个性化销售平台、品牌联推、头部媒体合作。这里面,既有广告技术与工具的开放,又有基于数据的广泛运营,尤其是声量持续走高、合作群日益壮大的京X计划,补足了京东的媒体与社交属性。无界营销的最新产品是Marketing Friends,则被视为京X计划、东联计划的升级。

在我们看来,这是京东开放带来的红利。它标志着,京东基于技术、数据的运营,开始进入新的阶段。这个过去交易属性过浓的平台,正成为广告主、品牌商家、媒体合作的枢纽。

我曾对比京东“无界营销”、阿里“全域营销”、美团点评Co-line营销。无界营销与阿里的全域营销理念相近。“无界”与“全域”两个词的深度与广度,几乎等同。它们都是顺应消费趋势变化而做的服务升级,最终实现全媒体、全场景、全流程、全用户的触达与覆盖。

去年我说,京东未来应该也会诞生一个类似阿里妈妈的平台。如今,我仍坚持这个判断。

当然,理念相近,并不意味着涉入路径相同。京东与阿里的路径其实有很大差异。相对来说,阿里的媒体属性,一部分是天生。刚才说了,淘宝本身就是社区化媒体电商。另一部分当然跟阿里密集的收购与整合深有关联。这里就不罗列过去几年它投资的诸多媒体名单了。

你会发现,这个维度上,阿里比较喜欢独立掌控。

京东的路径更崇尚开放合作。从媒体形态嫁接的丰富度看,它甚至比阿里现有的部分显得更广。而我了解到,接下来还会有更丰富的媒体策略。

刘强东说阿里像个“帝国”,京东像个“联盟”。在这点上,也不是没一点道理。“帝国”有“帝国”的逻辑,它能保证数据开放、用户共享的深度。阿里平台更具多样性,它的商业模式决定了电商版图之外,一定得有独立的媒体化版图,它比缺乏资本介入的联盟模式更有效率,也具有闭环效应。比如阿里淘系跟文娱的用户整合,就可以在底层实现,借助难以觉察的支付平台,许多业务逻辑都可以实现闭环。

而“联盟”路径,合作深度上要吃些亏,毕竟外部伙伴们不可能全面开放资源,加上缺乏强势支付平台,部分业务逻辑很难实现独立的闭环。但是,“联盟”的好处在于,在一个持续开放的周期,它可以让京东拥有更多合作空间,它的生态体系会变得更大,也更为和谐。

过去一段,阿里遭遇质疑多多。一方面跟“五新”战略尤其“新零售”处于探索、落地周期,外界需要一个认知的过程,另一方面,也跟阿里新的平台里,融入许多自营的成分有关,它给外界留下太多开始大包大揽的印象。当然,阿里的逻辑并非没有道理。因为,这个周期,很多探索,需要试错,不但成本高,风险也不小,若让资源有限的中小平台去独立承担,它没有太多资源,如果协同许多伙伴去落地,那又没有效率。不信,你去让一个小平台开一个盒马鲜生试试。这背后动用的资源,可是大部分企业所不具备的。

下午写到这里,本来已经了结了。不过,刚才还是觉得再补充有关京东的一部分,看看在“无界零售”概念,未来京东还会有哪些变化。

这里我们要给出一些趋势判断。未必合理,但确实是一直以来的独立思考。

我们认为,2017年Q3显示出,京东正处于创业以来变化最剧烈的时刻,有着典型的“成长的烦恼”:梦想远大,机遇非常明显,压力却相当沉重。后者主要体现为,公司的愿景定位,正在持续发酵,推动着商业模式与业务版图不断变化,但内部新业务、全球化、技术、人才、组织管理、企业文化、价值观面临诸多考验。所以,可以预判:

一、“无界零售”战略下,京东平台会在三大维度展开扩张。

1、基础设施层面会继续深耕、丰富,除了物流(独立)、金融(已分拆剥离)外,数据、技术应该也会走向独立,形成更为丰富的中间件支撑,服务更大的社会层面,也会成为利润中心;

2、业务版图会持续扩张,未来不排除也会挺进全新的领域。否则,基础设施的效能也很发挥。

3、在技术与商业的交汇处,京东应该会继续补足差距,围绕客户需求、用户体验、社会责任建构更多场景。老实说,京东这方面不如阿里。

二、京东一定会强化技术投资,在前瞻性的研发领域有所突破,这个不但涉及资金,更涉及全球化的人才。我们看到,Q3财报里,刘强东本人已经发出明确的信号,而且有一种紧迫性。

三、京东应该会在不久的将来,落实一场组织架构的变革。否则,“无界零售”战略落地,会缺乏组织、决策、物质的保障,也会缺乏激励机制、效率意识。

此外,组织架构变革,也事关集团小型组织单元甚至个人的创新力,同时保证创新行动如何的落地,这背后需要集约化、灵巧、积木一样的组织体系、业务搭配。

下午思考到这里的时候,正好考到阿里新的组织与人事调整。尤其面向eWTP、国际化、新零售、全域营销层面。这是服务“五新”战略的组织保障。

我认为,刘强东到了打破京东过往组织体系的时刻。这一方面,眼下可能更为紧迫,它也标志着京东运营的成熟度。

四、顺应上述变化,京东文化层面应该会进一步走出过去的半封闭气质。整个公司与合作伙伴、用户及生态体系会有更多界面,京东也会经历阿里那种言论的活泼历程。这个方面,我认为,刘强东本人也应该做出变化;

五、国际化。我们认为,京东到了强力布局国际化的时刻。至于路径,我们认为,它很有可能通过在地化的投资嫁接海外市场,或者建立面向全球的物流体系。这一点,它应该不会忽视阿里eWTP项目的落地。

六、京东需要提高讲故事的能力。

京东是中概股,许多海内外布局,都需要有市值管理意识,充分考量资本市场与投资人的反应。过去,京东的话语体系不够丰富,面向海外的故事触达力较弱。老实说,这一点,刘强东个人不如马云。一个马云几乎能够支撑起阿里半个市值管理大军。京东应该在“无界零售”这一战略焦点之下,以更为直观、清晰、形象的语言机制、话语风格,持续不断地多维挖掘京东的商业模式、竞争力、投资价值。

这些预判,建立在京东格局意识提升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这家公司未来还有很长的开放红利期。

如此,最后,你是否觉得,这种预判中,京东跟阿里的面孔,是否越来越像呢?

某种程度上,它们都在“学习”对方。我这里打上一个“引号”,意思是说,它们未必是从各自直接的对手学习,也可能出于对行业趋势、消费趋势的认知趋同。

过去京东说起学习阿里,有些敏感。不过最近,我所接触的京东人,他们对这一问题的认知开始出现更开放的思维。就是说,并不避讳学习同行好的经验。比如,他们之前就对比过自身与阿里的赢利模式,对于阿里目前基于数据与技术的广告服务也表示认同,虽然路径有差异,京东“无界营销”确实也在补足短板。

阿里其实也在融入新的模式。它对“开放平台”的理解,早就不是之前外界认为的单向开放,逍遥子今年谈过这个话题,他强调了对等开放、共享的理念。过去一段,阿里的许多变化,尤其在物流甚至天猫超市领域的探索,已经不是所谓开放平台的概念,已经带有自营的味道。

这种面孔趋同的变化,也是新旧经济模式融合的象征。我们现在还说着“线上线下”一体化,未来这些都只是常识,不会像现在这样突显表达。

这个世界,没有哪一种商业模式可以一劳永逸。面孔趋同,既反映了趋势明朗,也反映出未来一波创新的压力。

我们甚至认为,这种趋同,未来会重塑京东与阿里之间过去博弈深深的关系,让它们逐渐产生相互认同。两大平台的演进,其实恰恰证明了中国互联网业的发展空间与多样性。


杯具

无语

很好

蛋定

愤怒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热腾网X

未实名认证用户将不可发帖!

即日起,未实名认证用户将不可发帖,注册后,发帖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进行实名认证】...

点击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