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腾网

 找回密码
 加入热腾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腾网 首页 腾讯手机 QQ微信 查看内容

谁制造了朋友圈"关怀式"谣言?“别再吃了”“别再喝了”“别再用了”背后 ...

2017-12-16 02:12| 发布者: 热腾网| 查看: 831| 评论: 0

摘要: 原标题:谁制造了朋友圈"关怀式"谣言?“别再吃了”“别再喝了”“别再用了”背后利益链条似传销 近年来,带有“别再吃了”“别再喝了”“别再用了”等字样 ...

原标题:谁制造了朋友圈"关怀式"谣言?“别再吃了”“别再喝了”“别再用了”背后利益链条似传销

近年来,带有“别再吃了”“别再喝了”“别再用了”等字样的“关怀式”提醒类谣言在微博、微信中频繁出现。据了解,仅去年以来,微信辟谣工具就已对超过100万条谣言进行辟谣。到底谁在“好心”制作这些谣言?背后有何利益链?

长辈转发谣言小辈不敢劝

“别再喝了!桶装水开封3天后细菌增加227倍”,这是微信“辟谣”工具12月份最新揭秘的谣言之一。这个谣言中有所谓媒体试验、权威机构观点,如此“专业”的“科普”文章,可能会迷惑许多读者,进而“温馨提示”转发给身边的亲戚朋友。

济南市民罗女士说,她的母亲经常会给她发一些这样的文章,并不时提醒“最近鸡爪不能吃”“豆皮不能吃”等,一开始她还跟母亲争辩,后来就干脆“呵呵”了事。还有的采访对象说,现在在亲友群里辟谣成了一件“不道德的事”,会被人认为“当面打脸”,或“没礼貌”,很是苦恼。

“关怀式”谣言不仅给读者带来一些生活上的困扰,有时还会产生严重后果。如有的读者看到朋友圈文章说,阿司匹林在心脏病发作时是“救命药”,而不知道部分类型的心脏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反而会“夺命”,最终酿成恶果。

到底有多少类似的“关怀式”谣言?朋友圈到底有多少谣言?记者了解到,仅微信安全中心从2015年开始,就发布了几十期当时的“十大谣言”,其中“关怀式”谣言占有很大比例,例如,2016年及今年上半年两次发布的十大谣言里,食品安全、养生急救、儿童安全等提醒类谣言均超过半数。

据《微信生态安全报告(2016)》,微信去年已处罚造谣传谣账号约10万个,朋友圈处理谣言链接数超过120万条。同时,微信专门开发的“微信辟谣助手”显示,至今年12月已辟谣的文章数已超过100万条。

从“圈粉”转发广告中获益

当被告知所转发过的一些文章是谣言时,许多读者不免要问,他们为什么要“好心”制造这些谣言?这些读者并不知道,其不经意的阅读和转发所带来的点击量和公号关注量,将会给幕后操作者带来直接收益。

记者采访了诸多微信从业者及专家,并经多方调查后发现,微信谣言背后有故意打击对手、诱导用户泄露个人信息、引导用户打吸费电话等多重图谋,但最为重要的还是其背后的“圈粉”、转发广告等利益链。

记者在一家大型公众号广告对接平台上了解到,一万名粉丝数以下的公众号广告标价费用为200至400元,而5万名粉丝数的则上升十几倍至3000元左右,有的甚至上万元。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济南微信公众号运营者说,阅读量和公众号粉丝数是广告价格的主要依据,因此许多公众号为迅速增加粉丝,不惜违法制造“关怀式”“事件类”等谣言。

背后利益链条类似“传销”

同时,业内人士介绍,许多谣言页面上,特别最上端与下端,附有大量的推广二维码及广告内容,读者在阅读及转发的过程中也会使转发者获得一定的收益。记者根据这位人士的介绍,下载了几款APP,发现上面有大量带有广告的文章可以转发,价格一般为每条0.1元至0.12元。

记者注册成功并将部分文章分享给朋友或发至朋友圈后,随着朋友圈点击量上升,APP“账户”上显示的收益不时增加。达到最低提现门槛5元时,记者尝试提现,几个小时后记者绑定的微信零钱账号中便收到相应转账。

此外,在多个类似平台上,还有“徒弟”制度,已注册用户介绍进来新注册用户即“徒弟”后,老用户不仅可以立即得到几元钱的返现,还可永久获得以后“徒弟”20%的收益分成和“徒孙”10%的收益分成,形成类似“传销”的利益结构。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倪万分析认为,谣言制作者往往会利用人们关心食品安全、同情弱者等心理,获取较大的传播效果,这也是为什么“某某地孩子又被抢了”“一定别再吃了”等不断出现的原因。还有的业内人士指出,“关怀式”谣言还抓住老人“宁可信其有”以及渴望和子女沟通的心理,使其自愿转发,并且养生健康类谣言不易受到公安部门打击。

谣言更应止于“治者”

近年来,谣言屡辟不止,花样翻新,虽然许多只是造成人们的生活困惑或是“安全焦虑”,但不少还产生了巨大危害。

例如此前“打针西瓜”“塑料紫菜”等谣言给相关种植户和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类似“塑料大米”等谣言更是引发强烈关注,甚至影响到行业形象。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说,谣言传播遵循这样一个公式:谣言杀伤力=信息重要程度×信息模糊程度。要减少谣言危害,需要相关部门、单位、个人等及时回应,提高信息透明度,降低模糊性。

倪万建议,许多看似正能量的谣言,辟谣需要寻证、分析,成本相对较高,可以选取同一类谣言中最有代表性、传播最广的一条予以回应,进而让读者产生“既然这条信息是假的,类似的信息是不是都不一定是真的”的思考。

据了解,近年来为打击谣言,微信等平台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微信官方不仅不定期发布谣言榜,还开发了“微信辟谣助手”小程序。据微信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这一平台已有超800个第三方权威机构加入,包括网警、国家食药监系统、中央媒体等。近半年来就处罚公众号约4.5万个。

扩展阅读:超半数人曾被医疗养生谣言忽悠 仅14.0%表示都不相信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养生渐成热潮,但与此同时,“喝隔夜茶会致癌”“不吃油盐能降压降脂”“晨练越早越好”“草莓冻干后抗癌有效性增加10倍”等各种与养生有关的谣言也开始被广泛传播。不少人因缺乏医疗专业知识,对各种养生谣言深信不疑,甚至付诸行动。你被医疗养生谣言忽悠过吗?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8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2.8%的受访者有被医疗养生谣言忽悠的经历。微信(59.2%)、电视(48.2%)和网站(43.9%)是人们获得医疗养生信息的主要渠道。67.3%的受访者认为医疗养生谣言催生了虚假保健品等不健康养生市场。

52.8%受访者有被医疗养生谣言忽悠的经历

今年46岁的家庭主妇姚玉婷家在浙江杭州,平时她格外关注健康养生信息,网页弹窗、手机微信公号推送都是她获取这类信息的途径。曾对“晚上吃姜等于吃砒霜”深信不疑的她,家里晚餐一度不允许出现姜。

姚玉婷表示,有些文章看到后面发现是广告,感觉上是假的,也就不会去信。但她也说,看到《刚刚烧开的水千万不能立刻喝,不然出大事》《这几个小习惯让你少活二十年》这类有些“吓人”的标题,自己都会接着看下去。

“朋友圈是我了解医疗养生信息的主要渠道,看到亲朋好友转发,我也会转发。”家在四川乐山的家庭主妇张盈颖今年50岁,虽然女儿总是告诉她这些信息是谣言,但她还是会看,也会信。

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硕士的黄瑶发现,父母长辈的朋友圈是这类养生帖子出现频率非常高的地方,诸如“隔夜茶毒如蛇”“牛奶将人类送入癌症的坟墓!”“牛皮癣、骨癌、白血病……治好全靠它”这类耸人听闻、反常识的文章屡见不鲜。“我有时会特意找权威的科学解释或辟谣信息给长辈看”。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新媒体研究所副所长黄河介绍,医疗养生类谣言有信源多、传播路径杂、传播速度快、更易发生变异等特点,同时也更符合人们的经验、语言习惯、思维方式、文化特质和个人动机。他认为,朋友圈是相对封闭的环境,而且是熟人社交圈,彼此间原本就有信任基础,因此也就更容易成为谣言多发地。针对父母等长辈多为谣言传播者的现象,他表示,父母这一辈通常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情况,加上上了年纪的人本来就会对健康信息更加关注,因此一旦看到令他们震惊的消息就会急着广而告之。

民调显示,52.8%的受访者有被医疗养生谣言忽悠的经历。微信(59.2%)、电视(48.2%)、网站(43.9%)、长辈口中(35.4%)和微博(35.2%)是人们获得医疗养生类信息的主要渠道。针对网上流传的医疗养生说法,6.8%的受访者表示都会相信,25.9%的受访者表示大部分都会信,45.1%的受访者会相信小部分,14.0%的受访者则都不会相信。另有8.2%的受访者表示说不好。

67.3%受访者认为医疗养生谣言催生虚假保健品等不健康养生市场

“过分夸大甚至虚假信息会给人们带来误导或伤害。比如‘绿豆治百病’,就不适合脾胃虚寒的人,吃多了会拉肚子。”张盈颖表示,自己曾照着一些养生信息做,但后来信息被证明是假的,“感觉自己被愚弄了,也给周围人造成了困扰”。

黄瑶认为,谣言会让营销者得逞。“有些养生谣言是为了推销一些保健品或特殊的药物,通常上当的人都是有治病需求的,损失了钱财不说还会耽误治病就医”。

对于医疗养生谣言的影响,67.3%的受访者认为会催生虚假保健品等不健康养生市场。58.9%的受访者觉得是愚弄大众,造成金钱损失甚至疾病死亡。其他还有:引起恐慌情绪,影响社会稳定(55.4%)和造成正确信息被淹没,混淆视听(42.1%)。

“一方面,医疗养生信息通常提示的都是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太注意的地方或者常见做法,感觉很实用,我就总会给儿女、丈夫和父母看。另一方面,人到中年,对健康的关注度提升了很多,俗话说‘千金难买健康福’。”张盈颖说,因此,虽然有过被养生谣言忽悠的经历,但她对大部分养生类信息还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黄瑶认为,养生类信息“标题党”太严重。那些带有“震惊女人圈!”“千万不要吃!”“10万人已转疯!”等字眼的文案会吸引一部分人点开看,甚至有的人不看就直接转发。“还有的‘标题党’是绑架亲情。比如‘一定要我们的孩子远离’‘一定要告诉家人’等,父母就更容易上当了”。

黄河分析,谣言传播甚广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与健康问题愈发突出之间的矛盾,二是人们对健康知识及信息需求强烈与健康信息相对匮乏之间的矛盾,“这二者会引起人们的焦虑,继而促使人们积极地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健康信息,以调和自己的不安定感。然而,网络信息鱼龙混杂,人们又缺乏批判能力,这就造成相关谣言泛滥的情况”。

为何医疗养生谣言能广泛传播?74.8%的受访者认为是人们尤其是老人对健康的渴望和重视。其他还有:人们对健康知识的匮乏(55.1%);背后商业利益链条的驱使(52.5%)以及信息泛滥,难辨真假,宁可信其有(43.7%)。

61.3%受访者建议人们提高对医疗养生信息的警觉性

姚玉婷现在看到医疗养生类信息时,都会多加辨别,“靠常识能推断一部分,也会特意去问问身边懂医学、养生知识的人”。

“找人求证当然好,但很难判断谁是专业的。”张盈颖希望媒体能及时针对有误的信息进行辟谣,同时普及基本医疗知识。

在目前的互联网环境下,黄河认为,医疗养生谣言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在“健康中国”的大框架下,加强健康传播和健康教育,“需要各类媒体和自媒体更加自律、发挥自净化功能,同时网络监管部门和卫生部门要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作为普通民众,也要增强自身的健康素养和媒介素养”。

对于减少养生谣言,61.3%的受访者希望人们提高对医疗养生信息的警觉性,自觉通过权威途径查验;58.3%的受访者希望相关部门对健康养生信息加强监管和过滤;52.9%的受访者建议鼓励专业医师通过微博等平台提供科普解答;49.6%的受访者认为应健全养老产业,杜绝针对老年人的虚假宣传和推销;27.5%的受访者希望媒体、电视节目普及更多健康养生常识。

受访者中,00后占1.3%,90后占22.6%,80后占53.3%,70后占17.1%,60后占4.6%,50后占1.0%,其他占0.2%。


杯具

无语

很好

蛋定

愤怒

最新评论


热腾网X

未实名认证用户将不可发帖!

即日起,未实名认证用户将不可发帖,注册后,发帖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进行实名认证】...

点击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