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腾网

 找回密码
 加入热腾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腾网 首页 行业关系 阿里巴巴 查看内容

搬弄是非的背后,一团认知的乱麻

2017-12-21 12:18| 发布者: 热腾网| 查看: 1466| 评论: 0

摘要: 原标题:搬弄是非的背后,一团认知的乱麻 夸克君/文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本来没有写这个的打算,看到媒体搬弄是非,实在觉得还是有必要扯几句。 昨天,苏宁集团搞了一次新零售大会,邀请 ...

原标题:搬弄是非的背后,一团认知的乱麻

夸克君/文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本来没有写这个的打算,看到媒体搬弄是非,实在觉得还是有必要扯几句。

昨天,苏宁集团搞了一次新零售大会,邀请了万达董事长王健林、融创董事会主席孙宏斌、恒大董事局副主席夏海钧等牛逼人物。当张近东与他们携手开启“万店互联、生态共享”仪式后。一个作者撰文说,这是新零售大PK。PK的两大阵营分别是:

1、阿里+苏宁+万达+恒大+融创;

2、腾讯+京东+唯品会。

这哪是哪啊。

苏宁邀请的代表来自300多家地产公司,明显是一次地产业的探索大会。这活动之所以应者云集,本质上,跟宏观调控压力加大后的出路选择有关。地产业与零售行业开始进一步打破边界,会通资源,通过嫁接前端“新零售”模式,来寻求整体出路。

宏观压力很明显。之前的局面不做渲染,这里就提一个。“十九大”后的首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今天闭幕。外界预计,2018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或从今年6.5%左右下调至6%-6.5%区间,房地产、基建投资、传统制造业的投资预计都会放缓,重工业和传统工业会受严格防污管控。不过,高科技制造业有望保持强劲增长。

一段时间以来,那些过去疯狂占据版面的房地产大佬几乎远离了新闻视野。即使有,也多是被动的消息。他们确实有整体抱团的诉求。

当然,这里面一定也有张近东与苏宁的“会盟”用心。他之所以能招呼那么多人去,除了宏观压力面、特殊身份(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外,应该跟苏宁的复杂定位有关。

苏宁前端是家零售商,但在中国,绝大部分线下发展起来的渠道,基本都是不折不扣的地产商。本地零售与地产基本上就是一对孪生兄弟。我仍清晰记得,2011年6月去苏宁参加新总部落成典礼(公布未来10年战略),现场大楼外,满是“物流地产”、“商业地产”的标语。后来,苏宁更名,将名字里“电器”去掉,进一步变身为一家综合性商业公司,也不避讳是一家地产公司。

在互联网乃至整个ICT技术改造、支撑下,这种长期以来的定位,使得苏宁的盘子其实最有可能成为“新零售”的典型案例。因为,新零售强调的就是线上线下高度一体协同,强调全渠道、全场景、全流程等特征。苏宁虽然不是线上冠军,远不及阿里、京东,但它拥有线下优势。而且,还有布局多年的物流体系。

当然,张近东与苏宁这样号令天下,能否成功,那是另一回事。只是说,理论上,苏宁是能为纯粹的开发商们、业态丰富但缺乏线上与线下支撑体系的地产商们提供新零售驱动力。这一帮地产商们凑在一起,确实属于互补合作,合乎这个阶段转型发展的要求。它能让过去那种批发式的地产售卖模式,变成细水长流的新零售世界。

文章还强拉阿里进来,其实根本就没有看基本面,就一根筋地认为,阿里与苏宁有资本关联,既然苏宁的场子,就一定是对抗腾讯们的。。。。。

其实过去两年,苏宁跟阿里的深度合作案例并不多。苏宁甚至还减持了阿里的股票。补一句。阿里投资苏宁,资本市场账面收益了了。而苏宁持有的阿里股份却大赚。这场当初声量浩大的合作,无论当初有没有隐秘一点的政经用意,都还体现了一种融合视野,但如今没有太深的探索,那就涉及到企业间的开放问题了。想想当初北京发布会现场,杨元庆那样揶揄双方,此刻顿时觉得也不是没有道理啊。

所以,强拉硬扯说这是一个“阿里+苏宁+万达+恒大+融创”PK“腾讯+京东+唯品会”,就很可笑了。

那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文章呢?虽然一直很鄙视一帮自媒体人的认知拨弄是非,但我倒并非刻意来揪认知偏差。我的目的,是要读者看到,这一年来,中国商业社会之所以发生如此多的变化,这么多整体出路探索案例,而又持续惹起撕逼,其实是有统一背景的。

还是拿新零售来说吧。我们之所以习惯于撕逼思维,滥用庸俗博弈套路,是没有看到这个愿景所隐含的压力。

可以这么说,当今中国乃至全球,没有一家单体企业可以独立打造出一种成熟的新零售商业模式的。因为,新零售所涉及到的各种要素,不是单一企业所能全部覆盖并落地实现的。

阿里、京东、苏宁、腾讯、小米以及它们与传统阵营的互动,传统阵营互相抱团探索的意志,甚至还有更多创新公司不断涉入(比如猎豹都已借助子公司推进新零售)动向,类似种种,其实都是要素互相配置的过程。

苏宁昨日大会,最新的腾讯、京东、唯品会三方合作案例等都是如此。

站在整体趋势与压力面前,这些都是非常出色的路径探索。

当然,我这里也不会刻意避开竞争甚至撕逼。路径出色,不一定代表企业或企业家心胸多开阔。这类案例,就算不是为了对抗特定阵营而设,你从抱团的轨迹上看,确实也有拉帮结派的痕迹。

比如腾讯京东唯品会合作,就被人说成是PK阿里的产物。

要说纯粹对抗阿里,我觉得那肯定很可笑。整个来说,还是三家公司自身的出路选择,为了补足短板、整合资源。

但是,长期以来,媒体的认知,甚至也包括相关企业与企业家的认知,却一直在这种庸俗的零和博弈里打转转。这一度导致产业认同出现撕裂感。

比如这段时间,几个巨头,尤其阿里跟腾讯、京东们的言论博弈比较多。乌镇上,马云跟马化腾其实已经有过一轮言论交锋,甚至都涉及“垄断”与“反垄断”了。

昨天,我还看到阿里市场与公关委员会主席王帅出来澄清认知。我想,这一定是动了阿里的底线意识。平常他们很少亲自对这类话题做出回应的。

这里就补几句。刚才我说,这个阶段,企业在新的愿景尤其是新零售领域的探索,虽然合乎逻辑,但仍掩不住企业家的心胸有些问题。

我看到马化腾在知名媒体人刘兴亮一条帖子下回应。刘贴了一张腾讯、京东、唯品会合作仪式上几个大佬的照片,说可能是针对阿里的。马化腾在下面幽幽地跟了一句:“物极必反。”明显有所谓“反垄断”的味道。

这其实真是缺乏心胸的一面。我还真不是为阿里澄清什么,也犯不着我这样做。我是觉得,不光媒体人,就连许多行业人士,企业家,因为常年身处竞争氛围,已经形成条件反射,看到甲乙两家公司的任何动作,都能立马陷入庸俗的博弈论里。好像事事都要针对同行而发。

说到阿里的新零售探索,我多次表态说它确实有不少控制的印象。单单新零售投资都已经几百亿了。从战略投资到控股甚至到独立掌控,一些资源确实有独享的印象。但是,这与垄断是两码事。

阿里的路径也有它的合理性。腾讯们可以通过广泛的合作来落实探索,阿里也可以通过更多相对独立的布局展开探索。这里面,效果各有千秋。

阿里的新零售之所以显得独享,其实跟效率与风险有关。它发展了18年之久,有业界许多企业不具备的资源,比如开放的平台、技术、数据、支付、用户、金融、开放的物流体系等,它缺的是线下体系。它当然要不断嫁接线下资源,资本运作肯定是必需的。

为什么阿里喜欢对一些线下零售生态掌控较深?那是因为,这类体系涉及到精细化的运营,有现场感,如果它只是与这类资源松散合作,只保持形式上的资本关联,其实用处不大。双方在技术、数据、用户层面根本难以打通。阿里跟苏宁,阿里与百联最初的合作意向,甚至当初收购银泰之后的一段周期,都有这种被动。

新零售也是一场重构运动,它需要各种要素密切协同,一体化运作。一个环节跟不上,都不可能有好的效果。

阿里的探索路径,优势在于强烈的意志与落地探索执行的效率。你看盒马鲜生布局很生动,银泰的改造也已经有成效,如果没有背后相对独立的掌控,几乎不太可能这么快。

当然,阿里的这种探索,代价也非常高。

一、它动用的巨额资本、整个集团的资源,可不是一般企业所能跟进的。我也说过,小企业这个阶段根本没法做成类似的案例。

二、这个是自上而下的战略,没有决策层强烈的意志,根本没法推进。

老实说,阿里这个阶段,在新零售上的探索,之所以给人留下不太好的印象,我想也跟这个有关。它虽然依旧坚持开放的生态,但探索的路径好像有独享的痕迹。其实原因就在上面。

腾讯的路径是另一种。它们的优势是,能形成更为广泛的合作,更符合一个产业的开放诉求。它也显得阵容庞大,声势浩大。你看看微信与微信支付的生态就能明白它的套路。前天我说,腾讯胜在链接力,但它没有多少接地气的能力,缺乏纵深耕耘的基础,只能通过不断嫁接更多合作伙伴,拓展自己的疆域。我甚至还以它跟京东、唯品会的合作案为例,说它这个阶段非常依赖京东。因为,京东有不错的基础设施,能给腾讯无数的散乱合作提供一个平台级的支撑体系。

就是说,腾讯的探索有它开放的一面。我甚至说,长远看它比阿里现有的路径要更符合未来趋势。

但是,必须得指出,腾讯这类探索,效率不会很高,成效也不会显著。因为,这种合作,如果只是维持在资本关联上,实际运营中,你很难真正做到开放,尤其是涉及到自家秘密与核心资源的数据、用户层面。

这里面,不止是信任的问题,还涉及到交易成本。另外,扯皮的几率也很大。沟通成本、试错成本都不会小。

马化腾在乌镇上说,腾讯“半条命”在合作伙伴手里。这种渲染有合理的一面,就是传递了探索的艰难,它需要企业让渡许多核心利益。但是,至于是否真是做到让渡了,就像阿里王帅昨天说的那样,确实也要打个问号。

其实,很多人也没有看到,阿里的路径,其实也是吃过苦头之后的选择。如果当初它跟苏宁的合作非常深入,我想,后来即使会有诸多布局,也很难那么快动用巨额资金频繁收购线下。苏宁与阿里之间,没有真正做到深度开放。所以,阿里只能选择更为独立的探索路径,它需要真正提供试错、能承受相当代价的盘子,来不断试验。“试验田”,这也是去年阿里最后完全掌握银泰时,我所说的一个词。

媒体尤其是自媒体人,甚至包括身在其中的企业家们,很多人根本看不到新零售探索的艰困。就习惯思维定式,只要有嫁接、结盟的举动,就认为在“对抗”或“撕逼”。你或许觉得我是在为阿里洗什么地。。。但你看不到牛逼的坦荡。

当然要说,给阿里这样的公司提建议,还是期望它在保持个性的同时,如此关头,每一轮渗透,仍还是需要多展示开放的心胸,能在探索的进程里,展示自家技术与商业融合逻辑的同时,多做一些培育的工作,并要努力展示未来更多开放的路径,这既是一种澄清的过程,也是一种为行业提供探索空间的过程。

过去一段,阿里也有些失去定力,回击里甚至有些歇斯底里的样子。其实,陷入一种情绪,以牙还牙、以怨报怨是不可能真正做到澄清的,它只会累积更深的矛盾。

一个朋友说,企业家都是鬼精,怎么可能不明白这道理。他们只是更多期望媒体来不断炒作而已。如果这样,我也只能表示无奈。不过,即便如此,也改变不了我的视角。整体来说,不以善意、冷静、包容、体谅、持续发现价值的立场观察,不但无法获得认知,也会被商战裹挟,沦为俘虏,成为撕裂产业、制造混乱的帮凶。多年之后,再看,一定会有诸多可笑之处。

这一周期,媒体、PR行业之所以乱象丛生,与这些应该也有关系。看不到整体的艰困,窝里斗也显得在做事。

让那些人去继续撕吧。


杯具

无语

很好

蛋定

愤怒

最新评论

热腾网X

未实名认证用户将不可发帖!

即日起,未实名认证用户将不可发帖,注册后,发帖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进行实名认证】...

点击查看详情